清顏白衫,青絲墨染,翩翩起舞的姑娘飛旋云上,繪出山水譜畫。舞步躍動,武勁張弛,威武雄壯的漢子龍游池中,編起五彩斑斕。11月10日晚公共藝術教育中心方勝香老師在圖書館大報告廳為同學們開講五彩斑斕的民族民間舞之非遺篇。
如同每朵鮮花都有獨特的芬芳一樣,我國56個民族都有獨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其中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舞蹈類項目已有113項。藏族有弦子舞、鍋莊舞;蒙古族有安代舞、沙吾爾登舞;彝族有葫蘆笙舞、煙盒舞;朝鮮族有農樂舞;傣族有孔雀舞;塔吉克族有鷹舞……各民族民間舞蹈如同百花齊放般盛開在中國大地上。
漢族是個不善歌舞的民族嗎?答案是否定的,漢民族有秧歌、腰鼓、龍舞等豐富多樣的民間舞,且同一種舞蹈在不同地區還呈現不同的風格樣式,如山東秧歌中膠州秧歌舒展靈巧、鼓子秧歌豪邁沉健、海陽秧歌舞隊龐大、走陣多變。方老師采用邊播放視頻邊講解的方式給同學們介紹2007年入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江蘇地域特色的海安花鼓燈舞,其“欲動先出胯,邁步微微顫”的舞蹈語言,活靈活現地再現了黃海漁村村姑漁婦悠然自得的勞作生活,蘊藏著村姑漁婦生活富足的歡樂情懷。
講座給同學們帶來感官享受的同時也激發了同學們對民族舞蹈的熱愛,大家紛紛表示這是一次身心俱佳的靈魂之旅,領略到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豐富內涵,切身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無窮的藝術魅力。
(基礎部:吳芳,審核:王海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