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增進同學們對無錫地方文化的深入了解,4月27日晚,我校邀請到無錫文史研究學者、江南大學人文學院劉桂秋老師為同學們開講無錫國專的那些事。
劉老師首先介紹了無錫國專1920年至1950年三十年間曲折的辦學歷程。無錫國專誕生在新中國成立前風云動蕩的時局中,歷經抗日戰爭的艱難歲月,從誕生地無錫輾轉湖南長沙、湘鄉銅鈿灣、廣西北流縣山圍村、蘿村、桂林穿山、上海租界,抗戰結束又回到無錫,其發展歷程坎坷而又艱辛,但始終沒有放棄,為“發揚我國固有之文化,樹植學術特立之風聲”,“使中華文化的命脈不至于滅裂斷絕”而不懈努力。
“人才者,國家之命根也;學堂者,又人才之命根也。”本著為國育才的理念,校長唐文治先生棄政從教,棄科技教育從國學教育,棄官辦的“重點高校”而辦私立的無錫國專。在其帶領下,無錫國專在辦學中注重和強調勵學必先敦品,學行合一;倡導讀原著、讀元典,衍生出帶有個人風格印記的唐調“讀文法”;順應時代潮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實踐和自我組織管理能力,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因而無錫國專雖只有短短三十年歷史和區區三千名畢業生,卻培育了王蘧常、唐蘭、吳其昌、錢仲聯等眾多國學大師,贏得“無錫國專,群星璀璨”的美譽,在近代國學教育史上甚至可與清華國學院并稱“雙璧”。
講座最后,劉老師還提出了“在運用現代教育理念辦學的同時,怎樣借鑒中國傳統教育的思想與實踐菁華?怎樣以一所或多所大學人文質素來帶動、影響、提升所在城市整體人文品格?”等問題引發同學們作進一步的探索與思考。以錢穆先生總結的無錫國專辦學宗旨“以救正人心、復興中國文化,發揚民族精神為本”,勉勵同學們賡續中華文脈、傳承中華精神。
(基礎部:吳芳,審核:王海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