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稱:遠離校園貸,青春不負債
負責教師:張弛、周航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為《財務管理實務》教材項目二籌資管理任務四資本成本計算部分設置的案例,“校園貸”是大學生解決資金不足的常用手段。但因大學生缺乏對貸款(籌資)知識的了解,導致部分學生陷進高額利息和逾期還款的惡性循環狀態,雖然教育部曾在2017年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但近期“校園貸”又出現高發,2020年10月中消協發布了校園貸”詐騙2020年上半年再現高發的警示,隨后,教育部也發布了學生警惕不良“網絡貸款”的提醒,校園貸實質就是大學生的籌資行為,將籌資管理和校園貸結合,可以幫助學生清晰的認識到校園貸的“非法性”,認識到披著“低息”外衣的校園貸是如何滾出巨額賬單的,幫助我們在校的大學生樹立理性的消費觀和財富觀,不要盲目超前消費、過度消費,珍惜個人信用,時刻保持風險意識,選擇合法、安全的籌資渠道,籌資前要明確資金的利息率,計息周期和其他相關籌資費用和用資費用,籌資后,恪守借款合同,履約還款。
有鑒于此,本案例教學內容主要包括:
(1)介紹籌資的原則。籌資的原則包括籌措合法、取得及時、來源經濟、結構合理、規模適當。其中第一點就是籌措合法,學生觀看央視“校園貸”相關案件的剖析和教育部多次提醒,讓學生對“校園貸”的“非法性”有明確的認知,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2)講解資本成本的構成。所籌資金的成本包括為籌集和使用資本而付出的代價。同學們在面對打著“秒速放款”、“低息”旗號的“校園貸”,往往忽視那些名目繁多的籌資費用、用資費用和附加條款,通過剖析資本成本的構成,可以提高學生的風險意識,將低財務風險。
(3)講解借款實際利率的計算(以銀行貸款為例)。借款實際利率不一定等于借款的名義利率,引導同學們在籌資前要明確資金的利息率,計息周期、付息方式和其他借款附加條件。從而培養學生看待問題的全面性。
(4)借款中的其他問題。引導大學生應在能力范圍內消費,勿盲目超前消費、從眾消費、過度消費,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和理性的消費觀。
二、思政教學融入點
教學內容 | 思政融入點 | 教學方法 (說明:針對思政融入點闡述具體的教學方法) |
確定籌資的合法性原則 | 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 1、 學生通過觀看央視新聞明確“校園貸”的非法性。 2、 學生瀏覽教育部和中消協公眾號相關推送明確“校園貸”的非法性。 |
認識資金成本的構成 | 樹立學生風險意識。 | 1、學生通過課堂討論-校園貸為何滾出巨額賬單,學生可識別校園貸中的常見陷阱。 2、教師PPT講解資金成本的構成。 |
進行借款實際利率的計算 | 提高學生全局意識。 | 1、教師PPT講解銀行實際借款利率的計算。 2、學生通過錦繡人生教學平臺順練銀行借款實際利率的計算。 |
明確與借款相關的其他問題 | 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和理性的消費觀。 | 1、開展學生課堂討論: (1)如何理性的看待提前消費? (2)在大學生需要資金時有哪些途徑解決? 2、教師總結 |
三、教學成效與反思
(一)教學成效
成效1、學生表示這次課程普及了基本的缺乏信貸和金融常識,使他們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在需要資金時首先選擇合法的籌資途徑。
成效2、學生能識別籌資相關的所有的籌資費用和用資費用,促使學生全面的看待問題。
成效3、學生能進行銀行借款資金成本的計算,幫助學生樹立“風險”和“收益”共存的理念。在取得借款的同時,要付出代價,承擔相應的財務風險。
成效4、學生們表示應在能力范圍內消費,勿盲目超前消費、從眾消費、過度消費(規模適度),如有資金需求,應首先考慮學校的獎勤助貸,然后考慮咨詢商業銀行針對大學生金融消費的小額信貸或者和家人商量。籌資后:有借款契約精神,按時還款。
(二)教學反思
反思1、教師應進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一步豐富授課形式,提高教學效果。
反思2、教師應繼續開發財商系列思政元素,形成思政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