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特级毛片在线观看免费,在线免费小黄片视频,无码人妻少妇伦在线电影,欧美日韩激情视频一区,天干夜天干天天天爽视频,免费观看全黄做爰,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免费观看

您的位置: 必威> 政策法規> >正文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現狀(2018)
發表者:本站編輯 |  發布時間: 2020-04-10 10:20:55 | 瀏覽數: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現狀

2018-08-18 12:03

    隨著國內一系列政策的推動、國際格局的變化和終端新應用的興起,中國集成電路的建設熱潮在最近幾年被推向了一個新高度。圍繞著產業鏈的設備、材料、制造、設計和封測等領域,一眾有識之士也正在投入巨大的創業激情,極力拉近中國芯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但這注定是一個非常艱巨的過程:

    一方面,國外公司在產品定義、標準制定和技術積累方面的優勢,是我們目前難以企及的;另一方面,人才的缺乏也成為了限制中國集成電路崛起的一個瓶頸。尤其是后者,更是成為制約中國集成電路發展的根本。

    2018年8月16日,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CCID)和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CSIP)在京聯合發布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7-2018)》,并同期舉辦了主題為“匯眾智、聚英才、創未來”的“2018全球半導體才智大會”,大會由CCID、CSIP和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基金會主辦,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安博教育集團、新思科技、摩爾精英等機構協辦。該人才白皮書對本年度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人才狀況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總結,在此與讀者分享。

中國集成電路人才現狀

    正如新思科技全球資深副總裁、亞太總裁林榮堅先生所說,在集成電路產業,人、錢和技術是三個最重要的因素,其中“人”是尤為困難的部分。特別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時間相對于歐美比較晚,在這方面的表現就更是吃虧。

    白皮書統計顯示,截止到2017年底,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從業人員規模為40萬人左右,其中設計業的從業人員為14萬人,制造業從業人數為12萬人,封裝測試業從業人數為14萬人。同時,我國集成電路行業技術類從業人員規模為33萬人左右,占總從業人數的83%左右,較去年同期技術類人才增加了近4萬人。

    相對于歐美發達國家,我國集成電路人才的培養和沉淀相對滯后。企業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通常會降低對人才工作年限的要求。2017-2018年的集成電路產業人才需求數據表明,有36%的企業對從業人員的工作年限沒有要求,32%的企業要求1-3年的工作經驗。由于我國擁有10年及以上工作年限的從業人員較少,對10年及以上工作年限的要求僅占1%。

數據來源:必威白皮書編委會調研數據庫、智聯招聘全站大數據,CSIP整理

從城市分布來看,2017-2018年集成電路產業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北京市以36.7%的人才需求占比位居第一位,其次是上海和深圳,分別占人才需求總量的32.8%和13.7%。第四位到第十位的城市依次為:杭州、成都、南京、青島、蘇州、西安和無錫。可見,集成電路產業的人才需求城市布局和產業重點城市布局基本保持一致。

數據來源:必威白皮書編委會調研數據庫、智聯招聘全站大數據,CSIP整理

至于待遇方面,白皮書統計分析后發現,我國集成電路行業的平均薪資水平為9120元/月,在統計分析的52個行業中排名第6位,較金融、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平均薪資還有較大差距,略高于通信和其他ICT領域薪資。

數據來源:必威白皮書編委會調研數據庫、智聯招聘全站大數據,CSIP整理

從2017-2018年集成電路從業人員來看,集成電路產業從業者的薪酬與從業人員的學歷背景、工作經驗的關聯度較高。對于大專及以下學歷的從業人員來說,剛畢業的平均年薪為7.6萬元,在集成電路行業工作3年-5年后,年薪將突破10萬元。對于本科學歷的從業人員而言,剛畢業的平均年薪為9.4萬元,工作5年以后,平均年薪為20萬元左右。而對于碩士學位的從業人員,剛畢業的平均年薪已突破15萬,在從業3年-5年后年薪將達到30萬元左右。博士以上學歷的從業人員的整體薪酬待遇較高,在工作10年以上的年薪將接近70萬元。可見,集成電路行業對人才學歷門檻較高,學歷越高所能獲得的職業發展更快速。

數據來源:必威白皮書編委會調研數據庫、摩爾精英全站大數據,CSIP整理

最近幾年,得益于國內集成電路的火熱,極優的創業和就業環境,吸引了更多國外人才的回流,也提升了國內高等院校和學生對集成電路產業的重視。但是我們應該見到,我國集成電路人才供給方面,還存在很大的缺口,尤其在人才質量方面,我國與歐美地區有不小的差距,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在于“難”。

    根據教育部相關數據顯示,自2011年以來,我國每年的應屆高校畢業生以2%-5%的增長率遞增,2017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795萬人,2018年預計將達到820萬人。同時,根據白皮書編委會統計分析,我國集成電路專業領域的應屆畢業生人數占總畢業人數的2.6%左右,其中僅有12%的畢業生進入本行業。基于以上分析,預計到2018年有2.6萬集成電路專業領域的高校畢業生進入集成電路行業從業。從現有從業人員的人才結構分析來看,我國除了在高端人才尤其是領軍人才缺乏外,復合型人才、骨干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的供給數量也不足。

    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集成電路處徐珂副處長表示,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期間,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設計業人才需求數增幅趨于穩定,但高端設計人才緊缺的狀況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制造業受產能擴張影響,人才需求保持高速增長,國內制造業企業對于人才爭奪的惡意競爭現象較普遍,應引起高度重視。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需進一步優化人才配置,保障人才供給數量,提高人才供給質量,這是一個需要產學研三方和政府共同考慮的問題。

國內產學研的支持

    如上所述,我國高校每年集成電路專業領域培養的人才不足3萬人進入集成電路行業,這對于近四十萬的人才缺口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單純依托高校不能夠滿足人才的供給要求, 應大力發展職業培訓并開展繼續教育活動,加大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采取多種形式大力培養和培訓集成電路領域高層次、急需緊缺和骨干專業技術人才。

    作為參會的企業界代表,新思科技林榮堅表示,為了幫助國內培養人才,他們除了堅持引入國外一流學者和技術專家來打造人才培育平臺外,還將持續投入大量資源,支持國內全國性的高校設計競賽,配合教育部、工信部各項項目開放資源給全國學生,幫助國內的學生成長。

    “人才培育是一個長期的作戰,不是一兩年就能完成的。今后新思科技會持續以開放和積極的態度尋求更多可能的創新模式,并尋求與各方合作,一起為我國集成電路大計貢獻。”林榮堅補充說。

    安博教育集團總裁黃勁則認為,通過產教融合的方式,把成熟體系根據產業環境的需求,提煉出以工為始的崗位定位體系。這樣的體系可以服務很多的院校,統一課程體系、統一師資,用最新的技術培養人才,把工業界發展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兩個需求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公共服務平臺和生態環境。

    至于國家層面的支持,教育部高教司吳愛華處長表示,他們和工信部一起建設和籌備建設了26所示范性微電子學院,通過產學研融合的方法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另外還將會與行業內的領先企業進行共建,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另外,教育部還和工信部、發改委一起,出臺了集成電路人才培養意見,推動大學人才培養,企業人才引進等問題。從去年開始,教育部規劃司增加了示范性微電子學院研究生的招生指標,在9所微電子學院里增加了40%的研究生招生指標。在17所示范性微電子學院籌建單位定向增加了30%的研究生招生指標。

    推進一級學科的設置,也是教育部對國內集成電路培養的一個指導。

按照吳愛華處長的說法,現在教育部正在從研究生管理上進行改革,尤其是在學科的設計方面,更是給予了高校很高的自由度。他表示,全國有20多所高校可以自己授權作為學科的自主審核單位,那就意味著這些學校可以自己去設置集成電路一級學科,關鍵要看學校有沒有足夠的決心,他強調。

    教育部還實施了產業合作協同育人的項目,通過征集企業項目,企業提供經費、硬件和軟件支持,高校對接項目的方式進行共享。這樣不但讓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中去,幫助自己獲得更多適合的人才,同時也能為行業培養更多的人才。

    除此之外,教育部還實施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版”、“長江學者計劃”等一系列的高校計劃,為國內企業培養集成電路方面的人才。吳愛華還呼吁企業要多和學校合作,共同打造一些公共培訓平臺,加強人才的培養。只有行業內各方面的人參與進來,才能為我國集成電路人才提供足夠的支撐。

    國家示范性微電子學院建設專家組組長嚴曉浪教授最后強調,我們一定要讓那些做好產教融合的教師、承擔了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人和了解企業需求的人的工作得到尊重和肯定,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集成電路產業上面來。

國際先進經驗參考

    在同期舉辦的圓桌對話“構建全球半導體人才智力生態體系”中,圓桌主持人摩爾精英創始人兼CEO張競揚表示,自誕生之日起,人才就是集成電路產業最關鍵的因素,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起步晚,發展快,人才缺口成為制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原因之一。如何解決人才短缺,持續吸引年輕人加入?因此我們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六位知名專家學者,為如何建設更好的全球半導體人才體系指導建議。

    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Thomas Lee指出,其實美國也有IC人才短缺的問題,美國的解決方案是從中國、印度引進了大量移民。過去50年,摩爾定律的不斷演進讓試錯的成本變得越來越高;而現在,無論從物理還是經濟效益來說,摩爾定律走到了盡頭,這其實反而是一件好事,大家開始更加關注真正的創新。當工藝的差別彌合,設計上的創意和差異化凸顯。相應的,對人才的需求和衡量標準也隨之改變,需要更新培訓工程師的方法,大學還要修改他們的課程,IC產業要找到一條新的發展路徑。

    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柳會峻教授則分享了韓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之路和人才培養心得,1983年三星成立之時,大多數半導體專業人才都是去日本或美國深造,1994年KAIST成立,當所有韓國本土的教育和培訓機構發展起來,本土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就可以變成整個行業的領袖,中國可以借鑒分享這一經驗,本土人才強則產業強。

    臺灣《電子時報》半導體產業專欄作家林育中表示,每一個地區國家都在尋找新的創造經濟價值的方向,這些方向不完全是以前傳統微電子所涵蓋的領域,涉足材料物理、光電、量子通訊和大數據通訊等,因此對人才的需求一定與以往有所不同。同時,如果一個產業它在社會中具有戰略地位,就應該想辦法用合理的商業機制(例如股票分紅制),讓最頂尖的人才流動到產業里面去。

    清華大學王志華教授表示,中國的集成電路行業要先做大后做強,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要搶占存量市場和創造增量市場并舉,人才方面要培養和引進并舉。為了解決人才缺口問題,要想明白在4300億集成電路產品里,到底我們占多大的份額,怎么樣占這么大的份額;同時,中國集成電路企業要想在國際上占領一席之地,員工單產應該和美國相當。考慮到人才的流出,我們還要培養一批超出行業目前需求的人,允許一批人按照經濟規律流出,這個行業才能健康發展。按照這樣的思路制定政策、指導行為,也許我們行業再過五年、十五年、二十年,就會達到理想的局面——核心人員產自中國,核心產品產自中國,中國半導體行業在世界上占領一席之地。

    中國海外投資聯合會副會長、工信博志執行總裁呂軍業表示,為了振興IC產業,人才的需求是復合、多元的,技術攻關的過程是創造自主知識產權的過程,因此我們需要培養技術人才、研究人才、管理人才、應用人才,還應該培養熟悉國內外專利的專門人才,來為本企業、本研究單位的專利提供保駕護航。同時,要做好IC產業,應該“政產研學經”五管齊下。

    領英中國產品解決方案總監陳琛則指出,就全球而言,半導體人才總體數量非常的缺少,而且頂尖的人才被激烈爭搶導致供需失衡,當今中國的IC產業一定離不開人才引進。他建議尋找最有效的渠道例如職業社交平臺,積極向外傳導企業的信息,人才引進來,企業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