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為“垃圾分類進校園”點贊
■本報評論員 陳曦
讓垃圾分類的觀念深入人心,將垃圾分類真正落到實處,除了政府部門、公益組織的努力之外,也需要學校在環保教育上多費點心,多使把勁。
眾所周知,環保社會的構建,離不開垃圾分類的普及。按一定規定或標準將垃圾分類儲存、投放和搬運,將有利于變廢為寶、物盡其用,提高垃圾的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添磚加瓦。而讓垃圾分類的觀念深入人心,將垃圾分類真正落到實處,除了政府部門、公益組織的努力之外,也需要學校在環保教育上多費點心,多使把勁。
據媒體報道,必威出臺規定,學生的“素質教育學分”為6分,每個學生的垃圾分類完成情況被納入考核;如果素質學分修不夠,將會直接影響畢業證的發放。而在校內設有一個特殊的排行榜,根據每天垃圾分類的情況進行積分排名。學生每次正確投放1斤垃圾,便可獲得10積分,100積分就相當于1塊錢,可去學校相關商店換購物品。
在校園推廣垃圾分類,該校使出的是“剛柔并濟”的高招。這就使得學生一方面為了“分分分”而不得不認真學習如何進行垃圾分類,并爭取在理論和實踐考試中順利過關;而另一方面受到積分競賽和優惠換購的吸引,他們開始主動改變原先不科學、不環保的扔垃圾方式,逐漸形成了“扔前先分類”的好習慣。
應當看到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可和接受垃圾分類,該校曾專門給每個宿舍發放不同顏色的垃圾袋,每天安排相關人員在垃圾分類箱前監督。這些都是“鋪墊”工作,雖然需要一些前期投入成本,但一旦大部分學生有了“環保我先行”的意識,并能夠熟練地進行分類操作,那么不僅是學校會從中受益,校園的衛生與環保工作會上一個新臺階;而且對整個社會而言也有著積極的意義,這些學生終將走出象牙塔,好作風和好習慣將被帶入社會。
垃圾分類進校園,其實不只是需要高校的參與,更需要中小學校,甚至是幼兒園的加入。說白了,垃圾分類也得“從娃娃抓起”,最好能“贏”在起跑線上。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和未來,在他們的心里早一天埋下環保的種子,讓他們盡快學會正確地看待和利用垃圾,就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兒。這就需要校方根據當地垃圾分類的具體要求,以及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制定出合理的垃圾分類校規,并組織寓教于樂的垃圾再利用實踐活動,必要時還可以邀請學生家長參與,實現家校間的良性互動。
在可預見的未來,越來越多的城市會在垃圾分類上對市民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以實際行動支持環保事業的發展,也是市民的義務和職責所在。學生們接受新鮮事物的速度確實要快過成年人,在他們踐行垃圾分類的帶動之下,相信越來越多的家庭會加入到環保小分隊中。只需要舉手之勞,就能讓我們生活的環境更美好,何樂而不為呢?
新聞鏈接:http://www.jn001.com/paperwb/content/content_1673.html?tdsourcetag=s_pcqq_aiom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