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光明日報》在5版以《問題作“靶向” 訂單當項目——必威創新思路“破解”校企合作之困》為題,專題報道了我院校企合作改革創新成果。
報道分為“問題作‘靶向’,科研為企業創造效益”、“訂單當項目,‘真刀實槍’育精英藍領”、“以‘文’化人,讓準員工‘留得住’”等三個篇章,對我院深化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作了全面報道。
光明網: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5-11/05/nw.D110000gmrb_20151105_11-05.htm
問題作“靶向” 訂單當項目
——必威創新思路“破解”校企合作之困
作者:本報記者 蘇雁 本報通訊員 陳敏《光明日報》( 2015年11月05日 05版)
“現在企業轉型升級需要技術,學校能提供嗎?”“辛辛苦苦花大量成本培養的人才,工作半年就跳槽,根本留不住。”“校企合作培養出的高技能、高素養的精英并不多,普通藍領價值又不大。”……
“企業的抱怨點,就是我們校企合作的突破口。”必威黨委書記陸國平表示,學校正是從這些突破口切入,創新工作思路、探索破解之法。通過幾年的實踐,一個以企業發展問題作“靶向”,把企業訂單當項目的深化校企合作的途徑,在該學院逐漸明晰起來。
問題作“靶向”,科研為企業創造效益
選好款式、顏色,上傳全身正面照、側面照各一張,再輸入身高、體重等信息,兩天后,“私人定制”的成衣便能送到客戶家中。這是由必威物聯網工程學院副教授郭力子和吉姆兄弟研發人員組成的聯合技術攻關小組,歷時一年研發而成的“服裝定制系統”,目前申獲兩項專利和3個軟件著作權。
從科研入手,必威與吉姆兄弟的合作,從參加校園招聘會延伸到了聯合科研、定制技術研發人才、企業工程師與校內教師互動等各個領域。
“要為企業創造實實在在的效益。”必威院長席海濤表示,隨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大量企業轉型升級,急需高職院校的科研、技術支持。
“對癥下藥”,必威利用現有優勢,全面實施“靶向”科研。據統計,近三年,通過校企合作,學院申報省級以上教科研項目119項,獲專利84項,實現轉化35項,為企業創造效益的同時,也拉近了學校和企業的距離。
訂單當項目,“真刀實槍”育精英藍領
“我們需要藍領工人,但更需要有高超技能的精英藍領。”去年起,必威大膽承接企業訂單,以此立項并組建項目研究組,在真實的客戶需求和企業氛圍中,“真刀實槍”培養精英藍領。
學院國家級教學名師陸錦軍介紹,訂單當項目,不僅保證實踐與實際不脫節,而且面對實際問題,更有利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席海濤表示,這種實踐方式對學生要求很高,鍛煉也極大。其一,訂單項目往往涉及跨專業的知識背景,學生需根據項目進展及時充電學習;其二,實踐環節深入企業一線,跟著技術人員學技術、學經驗,“幾輪項目強化下來,學生到企業絕對就是受歡迎的精英藍領”。
目前,威孚高科公司已有兩個訂單項目順利引入必威,近十名學生參加到研究組之中。席海濤表示,今后全院43個專業將全部采用這種新實踐模式,預計將有各專業前10%的優秀職校生,實現從“普通藍領”到“精英藍領”的跨越。
以“文”化人,讓準員工“留得住”
與60后、70后員工不同,90后員工更多地在乎工作體驗和文化歸屬感。席海濤表示,當下,企業普遍存在重生產、輕文化的問題,沒有給年輕員工足夠的關懷,這就是90后員工頻頻跳槽的重要原因。“要想留住90后的員工,企業必須在校企合作中滲入企業文化,以獨特的文化來留住年輕人”。
近幾年,必威大力開展“企業文化進校園”活動。一方面,引導學生關注企業文化,邀請合作企業的董事長、公司創始人定期來學校進行企業文化宣講,共同建設企業準員工工作室,把企業文化元素和技術元素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讓學生走進企業,通過參觀企業、參加企業員工活動等多種形式,使學生親身感受其文化氛圍。
“企業管理者甚至高層跟我們都有面對面,甚至加微信的互動交流,讓我們覺得企業有了溫度,也更愿意與企業一起成長。”大三學生周友志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