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雖然不能享受生命的永恒,但體育鍛煉卻能延長生命之時鐘?!笔挛锇l展必然有兩重性,體育亦然。在現在的生活中,經常能使勞累的大腦休息一下,讓饑餓的肢體重新發達起來,是體育運動的天職。但不當運動也會造成一定的損傷,體育運動中,不管任何原因造成的損傷都稱為運動損傷。
一、運動損傷的預防
為減少以至杜絕運動中可能發生的傷害事故,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積極治療、抓早抓小、練治結合的原則,了解各項運動可能發生損傷的原因,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才有可能把事故程度將至最低的水平。
1、訓練方法要合理。要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和運動技術,科學地增加運動量。對于不同性別、年齡、水平及健康狀況的人,訓練時在運動量的安排上應因人而異、循序漸進。例如,年齡小的在訓練內容上,應把全面身體訓練和專項身體訓練結合起來,并以全面身體訓練為主;在運動量的安排上應考慮到他們的生理特點,與成年人比較起來訓練時間要短些,強度、密度要小些。
2、準備活動要充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不少運動傷是由于準備活動不足造成的。因此,在訓練前做好準備活動十分必要。準備活動可以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克服機體機能活動的生理惰性,為正式練習作好準備。準備活動能增加肌肉中毛細血管開放的數量,提高肌肉的力量、彈性和靈活性,同時地可以提高關節韌帶的機能,增強韌帶的彈性,使關節腔內的滑液增多,防止肌肉和韌帶的損傷。在進行準備活動時,既要軀干、肢體的大肌肉群和關節充分活動開,同時也要注意各個小關節的活動。準備活動還應增加一些專項素質的內容。
3、注意間隔放松。在訓練中,每組練習后為了更快地消除肌肉疲勞,防止由于局部負擔過重而出現的運動傷,組與組之間的間隔放松非常重要。在間隔時間內,一些運動員對這一問題重視不夠,他們茬每組練習后往往站在一旁不動或千篇一律地做些放松跑。這樣并不能加快機體疲勞的消除,再進行下組練習時還易出現損傷。由于各個項目的練可內容不同,間隔放松的形式也應有所區別。例如,著重于上肢練習的項目,在間隔可做些放松慢跑;著重于下肢的項目結束后,可以在墊子或草地上仰臥,將兩腿舉起抖動或做倒立。這樣一方面可以促進血液的回流,改善血液的供給,另外也能使活動肢體中已疲勞的神經細胞加深抑制,得到休息,這對于消除疲勞及防止運動傷有著積極意義。
4、加強易傷部位肌肉力量練河。據統計,在運動實踐中,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的運動傷最為多見。因此,加強易傷部位的肌肉力量練習,對于防止損傷的發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加強股四頭肌力量的練習可以防止膝關節損傷,而防止肩關節傷則應加強三角肌、肩胛肌、胸大肌和肱二頭肌的練習。
除上述幾條以外,搞好醫務監督,遵守訓練原則,加強保護,注意選擇好訓練場地,也是預防運動損傷的重要內容。)預防措施
二、常見的運動損傷類型及處理方法。
常見的運動損傷有開放性軟組織損傷、閉合性軟組織損傷、踝關節扭傷、疲勞性骨膜炎、骨折、關節脫位、腦震蕩、重力性休克。
1、重力性休克:重力性休克是一種暫時性的血管調節發生障礙所引起的急性腦缺血,出現全身軟弱、頭暈、惡心、嘔吐、出冷汗、臉色蒼白、脈搏跳動緩慢而弱、呼吸緩慢、甚至暈倒。重力性休克處理方法:對于身體健康的人出現這種現象并不危險,應讓休克者仰臥,兩腿抬起高于頭(保持靜脈血回流到心臟),松開衣領、腰帶、注意保暖,不省人事時可掐人中穴。清醒后喝點熱糖水和熱水,充分靜臥、保暖和休息。
2、腦震蕩:腦震蕩是指頭部受到外力打擊或碰撞以后,腦功能發生暫時性障礙。腦震蕩發生時,受傷者會立即出現神志昏迷,意志喪失,一般在數分鐘到半小時后方才清醒,脈搏、呼吸微弱,并有不同程度的頭昏、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腦震蕩處理方法:腦震蕩發生后,應立即讓傷者平臥,絕對保持安靜。嚴禁搖動、牽扯,更不要隨意移動位置,頭部兩側用衣物填塞,以免左右搖晃,同時用毛巾浸濕冷敷頭部,身體衣著要保暖。對神志不清者可用手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使其蘇醒。病情嚴重者應立即送醫院搶救。
3、關節脫位:在外力作用下,使關節面彼此失去正常的連接關系,稱為關節脫位,又叫脫臼。關節脫位一般都會引起關節囊撕裂和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腱及其附著組織的損傷。受傷后脫位的關節疼痛、腫脹、出現畸形,活動功能喪失。嚴重者,有時可能使血管、神經受損甚至伴有骨折。
關節脫位處理方法:關節脫位后,應首先進行止痛抗休克,然后固定脫位關節,不的使之移動,更不得隨意使用整復手法,迅速護送到醫院進行整復、治療。
4、骨折:骨折是指由于外力的作用,破壞了骨的完整性和連接性,骨折分為閉合性骨折和開放性骨折。骨折的象征:疼痛:發生骨折時,疼痛較輕,但隨后因周圍軟組織和骨膜撕裂,肌肉痙攣等,一般比較劇烈,嚴重的可使人發生休克。腫脹和皮下淤血。功能障礙:骨折后因疼痛,肌肉痙攣,骨骼工作因失去原有的杠桿作用及軟組織的損害,肢體多不能站立、行走或活動,骨折部位畸形、異?;顒雍桶橛泄遣谅?,有壓痛和震痛感??捎肵光片檢查證實。
骨折的處理方法:止痛抗休克:骨折發生后,如出現休克現象,應先抗休克,取頭低腳高平臥位、保暖;保持呼吸道暢通,并服用止痛藥,如受傷者昏迷不醒,可用手指掐人中、百合等穴使其蘇醒。若發生開放性骨折大出血時,就應迅速用止血帶止血。傷口處理:開放性骨折的傷口要用消毒敷料覆蓋、包扎,注意不要使骨折肢體發生移位。固定制動:用長短合適的夾板或代用品(木板、木棍、樹枝)固定傷肢,或把傷肢與傷員的軀干或健肢固定在一起,固定時繃帶包扎松緊要適度,以夾板固定不動為宜,切不可隨意復位,以免加重損傷。安全護送到醫院。
5、疲勞性骨膜炎:由于肌肉不斷收縮,牽拉骨膜,骨膜松弛出血,引起骨膜炎。脛腓骨是常發生疲勞性骨膜炎的部位,特別是冬季長跑,長由于足尖跑跳多,馬路比較硬,腿部力量不足等原因所致。
疲勞性骨膜炎的象征及處理方法:象征:跑步時,后蹬疼痛是脛腓骨骨膜炎的特殊征象,局部出血,皮膚發紅發熱,有時局部水腫;有明顯壓痛,壓痛區內能摸到骨面小結節。處理方法:患脛腓骨骨膜炎時,應同時包裹彈力繃帶,進行按摩、理療。減少跑量或停止長跑。局部封閉
6、踝關節扭傷:踝關節扭傷是體育鍛煉中常見的一種關節韌帶損傷。多發生在球類、跑跳、滑冰等項目。常因起跳落地姿勢不正確,或落在坑洼、石塊上,不能使整個腳掌平著著地而致傷。
踝關節扭傷的處理方法:立即冷敷(用冷水沖洗,放上清潔的涼毛巾或冰塊),如果有關節變形、關節脫臼等特征,不應該試圖復位,這樣有害無益,只能急送醫院,請醫生復位。傷藥外敷
7、閉合性軟組織損傷:局部皮膚或粘膜完善,無裂口與外界向通,損傷市的出血積聚在組織內,稱閉合性軟組織損傷。常見的閉合性軟組織損傷有挫傷、拉傷、和扭傷。損傷部委包括肌肉、肌腱、筋膜、韌帶和關節囊等。這些損傷無裂口與外界相通。損傷是由于打擊、擠壓、碰撞、摔跌等鈍力直接作用與人體,使局部軟組織受損而造成的;拉傷由于突然而不協調的動作使肌肉、肌腱、筋膜或韌帶受到過度牽拉所致;扭傷是因動作不慎,如蹩扭、擰轉、擠壓等使關節發生超長范圍的活動,使韌帶和關節囊受到損傷。閉合性軟組織損傷的處理方法:減少或停止受傷肢體的局部活動或作局部固定,是受傷肢體得到休息。止血、防血腫,閉合性軟組織損傷后,均有內出血發生,所以,應盡快止血,以防血腫的形成。止血方法一般采用冷敷,抬高傷肢,加壓包扎等?;钛钣?,消腫止痛,閉合性軟組織損傷24―48小時后,一般出血停止,這是可以進行輕度推拿、按摩和熱敷、理療,達到活血祛淤、消腫止痛的目的。加強功能鍛煉防止受傷肢體粘連與萎縮,促進損傷組織的愈合以及活動能力的恢復。
8、開放性軟組織損傷:局部皮膚或粘膜破裂,傷口與外界相通,長有組織也滲出或血液自創口流出,稱開放性軟組織損傷。在體育運動中,常見的開放性軟組織損傷有擦傷、撕裂傷、刺傷。這些損傷的共同特點是有傷口和出血。擦傷是身體表面與粗糙物相互摩擦造成皮膚組織的損傷;撕裂傷時由鈍物打擊所引起的皮膚和軟組織裂開的損傷;刺傷則是由銳利器物刺入人體內所致的損傷。
開放性軟組織損傷的處理方法:處理輕度擦傷是應進行傷口表面消毒,注意保護傷口衛生。處理嚴重的擦傷、撕裂傷、刺傷時,則需清洗傷口,并用抗菌藥物治療,傷口大者還須及時進行縫合、包扎,對有可能受污染的傷口,應注射破傷風抗毒素。
三、常見的運動損傷的急救技術
1、“冷敷”就是冷凍療法,利用比人體溫度低的冷水、冰塊等刺激患處進行初期治療,有止血、退熱、鎮痛、麻醉和消腫的作用。方法是將毛巾浸透冷水后放在傷部,兩分鐘左右換一次;或者將冰塊裝入塑料袋內進行外敷。在遭到挫傷、關節韌帶扭傷、早期肌肉拉傷等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時,通過這種方法可以使血管收縮,減輕局部充血,抑制感覺神經,緩解癥狀。
2、“熱攻”就是通過熱療,促使局部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促進淤血和滲出液的吸收,具有消腫、散淤、解疼、鎮痛、減少粘連和促進損傷愈合的作用。常用方法是將毛巾浸透熱水或熱醋后放于傷部,每次敷30分鐘左右。熱敷法適用于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的中期、后期和慢性損傷。
3、止血法:
(1)加壓包扎法:小的外傷、毛細血管或小靜脈出血,流出的血液易于凝結,在傷口部蓋上消毒熬料,然后用三角巾或繃帶加壓包扎即可。
(2)指壓止血法:一般用于動脈止血。即用手指將出血動脈的近心臟端,用力壓向其相對的骨面,以阻斷血液來源而達到臨時止血的目的。
(3)止血帶止血法四肢大動脈出血,不易用加壓包扎或指壓法止血時,可用止血帶(橡皮帶或其他代用品),縛扎于出血部的近心臟端。應用止血帶,不能直接壓在皮膚上,而先要在上止血帶的部位用三角巾、毛巾等軟物包墊好,將傷肢高抬,再扎上止血帶,其松緊度以能壓住動脈血流為原則,縛后以肢端臘色為宜;如果呈紫紅色則能壓住動脈血流為原則,如系上肢應每隔20-30分鐘,如系下肢應每隔45-60分鐘放松一次,凡上止血帶后的傷者,必須記錄上止血帶的部位與時間,并應迅速送醫療單位。
4、包扎法
包扎有保護傷口、減少感染機會、壓迫止血、固定骨折和減少傷痛的作用,是損傷急救的主要技術之一。包扎常用的材料有繃帶、三角巾等?,F場如果沒有這些材料,亦可用毛巾、衣物等代替。包扎動作應力求熟練、軟柔,松緊應適宜。這里介紹以繃帶為材料或類似繃帶的材料的幾種包扎法:
(1)環形包扎法常用于肢體較小部位的包扎,或用于其他包扎法的開始和終結。包扎時打開繃帶卷,把繃帶斜放傷肢上,用手壓住,將繃帶繞肢體包扎一周后,再將帶頭和一個小角反折過來,然后繼續繞圈包扎,第二圈蓋住第一圈,包扎3-4圈即可。
(2)螺旋包扎法繃帶卷斜行纏繞,每卷壓著前面的一半或三分之一。此法多用于肢體粗細差別不大的部位。
(3)反折螺旋包扎法做螺旋包扎時,用一拇指壓住繃帶上方,將其反折向下,壓住前一圈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多用于肢體粗細相關較大的部位。
(4)“8”字包扎法多用于關節部位的包扎。在關節上方開始做環形包扎數圈,然后將繃帶斜行纏繞,一圈在關節下纏繞,兩圈在關節凹面交叉,反復進行,每圈壓過前一圈一半或三分之一。